不斷了解紅色故事,不斷傳承紅色文化,紅色文化中是蘊含了很多紅色故事的,那么你知道多少紅色故事呢?關(guān)于這點我們遵義紅色培訓現(xiàn)在來給大家好好的講一講吧!
遵義土城古鎮(zhèn)有條老街,因為紅軍一渡赤水前曾駐扎于此,而被稱為長征街。老街上,灰瓦房、青石階、木門板,幾乎所有場景都保留著當年紅軍到來時的模樣。有一處“老紅軍何木林住居”常常吸引人們駐足。
這是紅三軍團第五師教導(dǎo)營班長何木林的住處。他1927年參加紅軍,在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后加入長征隊伍,從江西老家跋涉到赤水河畔。1935年1月,艱苦的青杠坡戰(zhàn)斗中,何木林左腿嚴重受傷,昏迷過去。一戶趙姓的人家救了他,為躲避敵人的搜捕,村民把他安置在青杠坡的一個巖洞里,并悄悄送去食物和草藥。
“爺爺?shù)耐群昧耍c部隊失去了聯(lián)系,所以決定留在這里。為了不暴露自己濃重的江西口音,保護救他的村民,爺爺就裝成聾啞人。”何木林的孫女何莉說,“這一裝就是14年,他沒有在外人面前講過一句話,一直到遵義解放。”
很難想象,一個人如何做到14年“守口如瓶”。何莉回憶,爺爺生前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“我們現(xiàn)在困難,咱家日子還過得去,就不要給大家添麻煩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爺爺?shù)募t軍身份得到確認,發(fā)給他的公費醫(yī)療證,直到去世也沒有用過一次。傷殘軍人撫恤金,他只領(lǐng)了兩年就不再領(lǐng)取了。自從參加長征離開家鄉(xiāng)后再沒回過老家。有人勸他申請路費回家鄉(xiāng),他考慮到花費太多,便打消了回家的念頭,只是一遍遍念家書紓解鄉(xiāng)愁。
“何木林在世時,講述過很多紅軍故事,受眾超過萬人。遵從他的遺愿,家人將他生前寶貴的手工自制彈匣帶捐贈給四渡赤水紀念館。他和紅軍戰(zhàn)友被安葬在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。”四渡赤水紀念館講解員指著一張何木林講課的照片介紹。
“紅軍的精神,不只是不畏艱險困苦、不怕流血犧牲,還有懂得知恩圖報。”這是何莉從爺爺身上學到的。如今,何莉一家仍住在土城鎮(zhèn)長征街的老房子里。他們把堂屋布置成簡單的展覽,參觀的人們都會來她家看一看、聊一聊。何莉說,如今她也在四渡赤水紀念館工作,“要把紅色故事一直講下去,這是我的責任”。
以上就是關(guān)于紅色精神的故事了,希望大家看完后可以了解到什么是遵義紅色文化的過往,感謝大家的閱讀,關(guān)注我們遵義紅色文化人士更多的紅色精神!